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那一颗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ta的需要,给ta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ta。——克里希纳穆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总是自己一个人玩,不和他人互动。
孩子有的时候不会恰当地玩玩具;
有的时候想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又不好意思加入;
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加入了,又因为技能不足被迫退出来;
有时候处理不好游戏中出现的小矛盾,而自暴自弃;
还有的时候,就只是默默地在旁白看着……
不能建立和维持积极社会关系的儿童常感到孤单、痛苦,在幼年期会出现看似问题行为等的社交回避行为,如:故意破坏、乱跑、乱叫、咬衣领、乱打人等。
社交能力强的儿童比社交能力弱的儿童更快乐,在与其他人交往更容易成功,更受欢迎,对生活更满意。
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中获取更大成功相联系、更积极的社会关系相关;有社交能力的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人,是能给世界带来一些变化的人。
其他人会把有社交能力的儿童看成是理想的伙伴和有能力的社会人。
事实上,成年期的适应能力在童年期最好的表现不是智商也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儿童能够适当与其他人相处。那些通常不被喜欢的有攻击性的和破坏性的/不能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的儿童会处在“危险”之中。——Willard Hartup
游语教育主张在专业、开放、有支持的环境中——游戏社交小组课,帮助孩子建立对孩子的兴趣,对课堂规则的基础尊重;希望帮助家庭用爱理解·用对方法。
一个儿童在融合环境中的社会化,社会参与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早期儿童的自我中心、社交开启和维持困难、争抢技能及解决问题等社交技能缺乏,和其他儿童的互动要比和父母或成人互动困难很多。同时,看他人游戏比协调一个或多个游戏者的行为要容易很多,这也是很多孩子会在发展出同伴关注的同时,但总是站在旁边观望为主。
一、无所事事行为。儿童没有任何任务,没有社会参与,大部分时间在左顾右盼、闲逛,没有参与任何具体的任务。
二、旁观者行为。儿童观看其他孩子,有时会有少量交流(肢体、语言等),很积极地观察一些具体活动
三、个体游戏。儿童独自玩玩具,没有与他人互动
四、平行游戏。儿童独立游戏,但是选择的活动和互动伙伴是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局部空间范围。如:在小组课中,我们会让围坐在一起搭自己的积木或拼图
五、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游戏,围绕着一起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活动互动。在小组课中,儿童搭玩自己的积木的同时,也会去关注同伴的情况,选择帮助完善、提出更多建构的建议,然后继续自己的搭建。
六、合作游戏。儿童在有组织的制作物质产品或努力达到一致目标的小组课中游戏。简单的角色游戏就是合作。
(儿童游戏互动参与的种类和阶段供家长们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所处的游戏阶段)
(游语翻译。资料| Parten,1932;Smith,1978)
由于早期儿童缺乏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互动的经验,同时,儿童发展过程有一个转变期,在这期间,孩子把同伴看成是物体转变成把同伴看成是人——跟一个不可预测的同伴互动比自己排列积木要复杂很多。
对于社交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一个人的个体游戏是孩子最早期常见的游戏形式。在第二年,两个学步儿开始能够共同参与、轮流或重复一些有趣的活动。我们知道,对于2-5岁的孩子来说,一个人玩的个体游戏和大家一起玩的群体游戏并没有等级差别。个体游戏和群体游戏需要一定的成熟水平,大部分的学前儿童从事这两种游戏,视情境而定。个体游戏也不一定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游戏形式,个体游戏能促进新行为方式的形成,能发展创造性,而社会性的群体游戏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资料| Dolgin,1981)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在了解孩子社交转变的原理基础上,对于一些社交比较弱的孩子,为何总是难以和同伴共同从事互动性活动呢?
戴老师认为原因有以下:
1. 孩子的语言、精细等基础能力受限:导致较难跟上同伴快速转换的游戏语用节奏。
2.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较高:有时受了挫,就选择用不在意不关注的方式,意在逃避。
3.有很多孩子长期习得性无助:游语提倡大家做个细心家长——在孩子表现出微妙的社交受挫的瞬间或在受挫之前,就进行恰当的示范、辅助、引导和鼓励。
4. 游戏能力:当孩子游戏能力总是处于初级的感知觉探索型游戏,也较难深入参与丰富的游戏形式。
5. 关注小伙伴的能力:当孩子的眼神能力(对视-共同关注-视觉追踪)尚未发展出高级能力时,较难有关注-持续关注-模仿关注-沟通型关注的社交基础能力。
6. 协调注意:儿童能否根据对方的情况简单调整自己,以使基本互动能够进行
(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在游语设置的游戏课,分为1对1游戏和小组游戏。
在1对1游戏中,注重跟随孩子的引导,在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最大可能地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最大可能地促进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中促进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欢乐提高,平衡儿童各种感知觉以满足儿童感觉需求,在正向行为增加的同时,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
游戏对语言的促进:几乎所有程度的语言组织都是潜在的游戏材料。(资料| Garvey,1977)。
小组课中,孩子可以在老师引导下玩声音游戏,形成词汇,用声音进行娱乐模仿成人或其他同伴,有节奏、有韵律地重复自己的句子。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倾向于在获得技巧、实践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过程中用语言做游戏,而在小组社交情境的游戏中则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示范下修饰语言。游戏中的语言比在正常交往中的语言要复杂很多,孩子将会学习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副词。当然,在游戏中,孩子的说话的句子长度也会变得更长,句子更流程,实现语言功能的应用。
(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on Unsplash)
在游语的观念中,掌握具体的知识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途径,保护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鼓励创新、探索的思维方式。教育如此,康复如此,社交小组课亦当如此。
游戏中实现孩子能力(认知、动作、情感、合作等)的泛化,中级能力泛化是游语倡导的“家长掌握亲子互动技能”,高级泛化是在幼儿园等现实的社会场所中。终极知识的泛化是孩子内在的欲求——主动想要用自己习得的知识主动建构与这花花世界建立联结。这种与世界的联结,动态、多姿,又充满挑战,但我们乐此不疲。
游语社交小组课的欢乐时光:
更多小组课的试课与预约报名,游游老师rainbowplay1-10。